6月25日清晨,墙上的挂钟刚指向七点,书桌上的《民法典》还摊开着物权编章节,黄娥女士带着瑶山口音的求助电话就划破了清晨的宁静。这位年过五旬的农村妇女在电话里反复念叨着:"……人家说城里的合同像蜘蛛网,字缝里都布满了坑。
她语气中带着紧张和期待,说自己在县城某高档小区看中了一套房子,但对购房合同涉及的法律问题一窍不通,担心“踩坑”,想请我全程陪同把关。作为法律人,我理解购房的潜在风险,尤其是对缺乏经验的农村购房者来说,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纠纷。我立刻答应了她,并约好中午在售楼部见面。
中午准时到达售楼部,黄娥女士已在小区大门等候。她衣着朴素,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包,眼神里既有购房的喜悦,又透着一丝不安。寒暄后,她直言:“我们农村人攒一辈子钱就为这套房,可合同就象一本书,而且那些字儿密密麻麻的,实在看不懂,怕被骗。”我首先带她实地查看了楼盘实况。售楼小姐热情接待和介绍,我悄悄提醒黄娥女士:“这些口头承诺必须写进合同,否则无效。”回到售楼部,我向开发商索要了全套文件,逐一核验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》等五证原件,并拍照记录编号。合同条款审查,面积与房号。确认合同房号与预售证一致,并补充“面积误差超3%可退房”条款。黄娥女士选择全款支付,我坚持要求将房款转入预售证注明的监管账户,而非现金交纳。傍晚时分,所有条款审核完毕。随后我陪她去银行办理了全款转账,并叮嘱她保存好转账凭证和合同原件。离开前,黄娥女士长舒一口气,握着我的手说:“多亏你来了!不然我哪知道合同里藏了这么多门道。她的话让我感触颇深——基层普法任重道远,但每一次实实在在的帮助,都能为普通人筑起一道法律防线。
县城购房的特殊性 ,合同规范性远低于大城市,必须逐字审查。农村购房者,往往对法律条文陌生,但维权意识正在觉醒。我已建议黄娥女士交房时再次联系我验收,避免质量问题。今天的工作让我再次体会到,法律不仅是条文,更是普通人安居乐业的保障。黄娥女士的一句“这下能睡踏实了”,便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认可。

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