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拿到中国邮政送达的“法院专递”,翻到结尾,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——一场高难度的官司胜诉了。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4.5万元。我立即拨通电话报喜,电话那头劈头就问:“判了多少?”我答:“四万五。”他闻言欣喜,我接着按规矩提醒他,如果不服法院判决,可在收到判决十五日内上诉。可他笑着回答:“我傻啊,这还上诉?”道谢声中透出十二分的满意。这场官司的胜诉,不是轻而易举的胜诉,而是从无路荒径上硬踏出一条路来。
初始接手此案时,我心底几乎凉透。当事人劳务纠纷中唯一的存在,仅仅是双方口中争执不下的数字:木桩五千或三千?单价十六抑或十五块五?做工一月还是三月?……桩桩件件,皆是口说无凭的空中楼阁。当事人反复强调“千真万确帮人砍过树”,可我深知法庭之上只认证据,若无凭证,纵使千真万确也如云烟散尽。然而,一个微弱的声音在我心中低语:法理之秤不该只偏爱手握证据之人,真相也未必只生长于白纸黑字之间。于是,靠着这缕信念,我决定倾力一搏。前路遍布荆棘,困难如围攻坚城:举步维艰跋涉于泥泞,亲赴大瑶山试图采撷木屑里的真相;为获取被告身份,宛如大海捞针,竟从昔日他租用车辆的线索入手,却见得车辆实属异地、牌号与姓名线索断线,更别说租用信息模糊难查;连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查询,却撞上姓名不符的壁垒……条条道路走不通,案情陷入束手无策的深潭里数月之久。
正当叹息几乎盖过希望时,天无绝人之路,从被告亲戚处意外获得了关键的身份信息。我立即重新梳理蛛丝马迹,将夹缝中拾起的断简残片仔细收拢,灯下斟酌写成代理词;庭审中,凭借经验捕捉对方心理松动的电光石火,竟在“自认”这一环撕开突破口——恰如久旱逢甘霖。最终走到今日,拿到胜诉判决书,背后实则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漫长跋涉。当无望的荒原被踏成一条小径时,法律才真正显露出它的温度。这判决里凝结的岂止是应得的报酬?更是一位底层劳动者被倾听、被看见的尊严。这案子像一座山,先是横亘于眼前无路可登;偏偏有人不畏弯折,几度碰壁仍不退却,终于沿着陡峭岩壁攀援而上。
人间有些真相如碎玉散落于尘埃,法律之秤亦非自动向强权低头。当蒙尘的公平待洗,我们依仗的何止纸面的铁证?更是人心对公理的担当与不忍,是于荒芜中拓路的智勇——终得以捡拾起满地散落的拼图,印证“千真万确”的汗迹凿凿:那天平不会让任何一滴汗水白白蒸发,它分明以永恒的沉默,默默见证着所有跋涉的重量。



 |